随笔·其二: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大三保研时,我听大我两届的学长跟我说,浙大低温所学硕的面试都很松,名额多、很好进,结果我们那一年学硕名额只有四个,淘汰率极高;大四暑假被博导发配到杭州提前入组,师兄对我说赵老师不会放我们回去的、他们当时就留到了开学,后来我们一行人和导师商量后,就回家休息了二十多天再来正式报道;入职后,博士后前辈的经验大多作废,人才房政策的消失、激励制度的改革、博后基金报销的变化,彷佛前后是两个世界;2025年,发明专利审查机制变严,预审要求提交源代码、演示视频等资料,专利局驳回率大幅提高。我们是否应该笃信历史的经验,迷信于已有经验是否反而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这是我近期以来时有思考的问题。
马原中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关系是这样描述的:发展和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是事物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它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愿(喜欢或厌恶、希望维持现状或加速改变)而停止。即使我们试图阻止某些变化,也往往只能延缓或改变其形式,而非彻底消除其发生。现在我深以为然。我对于世界的全面认知大多发生于大学期间,即2015年至2019年。在这一阶段中,国家的GDP水平增长迅速,蛋糕不断做大,用最近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处于“经济上升期”。在那时,我可以尽情享受大学的时光,即使天天吐槽“烧锅炉”专业,但是还是对它抱有信心,认为读研后工作会更上一层楼。
2020年初,新冠病毒爆发,国家进入居家隔离期,我因此在家被关了将近半年,久违地能够和父母呆在一起,享受家庭欢乐时光。现在回首望去,原来这段时光应该是中国人最后的幸福和平稳期。新冠病毒影响了太多事情,把很多原来可以潜藏很久的矛盾在几年内浮出水面,贸易战进一步升级、国家间冲突不断,在国内反映最明显的则是内卷加剧。在读大学时,对于大厂还知之甚少,零星听到的消息都是能拿高薪;而读研后,听到的往往就是“福报厂”等内卷专用词。同时,2020年后研究生大幅扩招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其代价是严重降低了硕博学位的含金量,延缓的就业形势最终在2024年爆了雷,而这、就是我毕业的年份,这就是我毕业时面对的就业情景。
入职后,我对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认知更加清晰、体会也更加深刻,但碍于实际,也没法在此展开。只是我亲眼见证了许多事物的变化,曾经的许多既定规则不再适用,需要探索出新的道路。所幸的是,我提前对此有心理准备,也在某些事情找到了能够同时满足自己利益需求且符合单位规定的全新特色解决方案,收获的效果不比之前差。
《大明王朝1566》中,吕芳曾对自己器重的干儿子冯保说:做官要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下来了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无论是历史上吕芳真说过这话,还是编剧想要借吕芳之口传达些什么,这些话对于现在的我都有很大启发:
- 思危: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搞清楚这个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哪些是TA在意的事情、哪些是TA害怕的事情,这些底线在我做事的时候是绝对不能去触碰的。国央企做事,不做错事比做多少事更加重要。
- 思退:永远不要把自己置于风口浪尖处。无论是工作还是赚钱,记得不要让其他人注意到自己,闷声才能发大财。管住自己的嘴,祸从口出,这个问题在我身上很明显,我也已经为此付出了零星的代价,一定一定要注意!
- 思变:要具有前瞻思维,要认识到现行的政策瞬息万变,现有的赚钱路子第二年就可能失效。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提前做好规划和筹谋,在政策窗口期内要抓紧把握时代红利,而与此同时也应做好预案。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车轮上的一粒沙掉落在个人身上,可能就是一座山。认识到变化的普遍性很重要,而为此“思危、思退、思变”更加重要。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回看这篇文章,能够有新的体会、能够不后悔曾经的选择。